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很多帳號雖然流量很高,卻難以變現,究其原因,往往是陷入了「告知型內容」的誤區。 這類內容只是簡單地傳遞訊息,例如單純分享“閒魚賺錢的訊息差”,看似在教別人賺錢,實際上卻可能因為缺乏深度,讓讀者停留在訊息接收層面,最終無法轉化為實際價值。 要突破這個瓶頸,我以先前在小紅書經營的爆款內容為例,分享幾個關鍵方法。 當時這個選題的核心是“和小紅書工作人員的通話內容”,這類內容很容易變成單純的訊息告知。但我們透過三個策略,最終實現了65萬播放量,相當於抖音650萬播放的效果。 首先,在封面、標題和影片開頭,我們三次強調「這是與官方人員的通話」。即便內容是訊息傳遞,突出“稀缺性”也能讓帳號從普通資訊工具,變成具有獨特價值的“稀缺信息源”,這是吸引用戶停留的關鍵。 其次,在傳遞訊息的同時,加入自己的獨立思考與解讀。例如,在分享官方政策時,不僅告知具體規則,還分析規則背後的邏輯、對使用者的潛在影響,這就從單純的「告知」升級為「認知輸出」。訊息是固定的,但解讀是動態的,後者更能讓使用者記住並產生共鳴。 第三個常用技巧是「框架替換」。當使用者用固有的思考模式看待問題時,很難突破瓶頸。我們會先提出幾個他們習以為常但實際上有漏洞的“舊框架”,然後給出一套新的思維模型,解釋它如何解決舊問題,甚至能應對新場景。一旦讀者腦中植入新框架,往往能在3到6個月內反覆應用,形成思考固化,這比單純傳遞訊息更有價值。 再往深一層,內容創作的核心是“認知”,而認知的本質是“身份認同”。如果只是停留在教方法、給訊息,使用者可能只是短期受益。但如果能透過內容重建使用者對自己的認知——不是“如何賺錢的人”,而是“具備賺錢思維的人”,那麼無論賣什麼產品、做什麼項目,都會水到渠成。 「賣什麼都一樣」聽起來反常識,但當你真正讓使用者相信自己擁有了賺錢的底層能力,他們自然會為這種認知價值買單,也會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變現路徑。這就像我們常說的:當你站得夠高,看到的世界會更清晰,選擇也會更多樣化。 內容的價值,從來不止於當下訊息的傳遞,更在於對使用者思維的啟發與認同的重塑。當你能讓用戶相信“我能做到”,賺錢就不再是問題,而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