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深度對話中,微軟CEO納德拉與OpenAICEO山姆·奧特曼圍繞AI產業的未來發展、算力投入、合作協議細節等話題展開討論,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這場對話揭示了當前AI競爭已進入新的階段,核心戰場從技術研發轉向基礎設施與生態建構。 一、1.4兆算力:不是負債,是“彈藥” 面對“年營收僅130億美元卻承諾1.4萬億美元算力投入”的質疑,山姆·奧特曼明確表示,這筆投資不是“負債”,而是實現下一目標的“彈藥”。 他強調,AI領域的核心風險並非資金短缺,而是「算力不足」——只有持續投入才能支撐模型迭代和業務擴張。 納德拉則補充,OpenAI的商業計劃“每次都超額完成”,進一步印證了其成長潛力。 在他們看來,算力投入是為了搶佔AI技術的“下一個爆發點”,而未來技術突破(如本地運行大模型)可能讓當前的算力需求顯得“過剩”,但當下必須“不惜代價”。 二、瓶頸不在晶片,而在“物理世界的施工進度” 關於「算力過剩」的擔憂,山姆·奧特曼認為技術突破將改變算力需求邏輯,但「當前」的實際情況是極度短缺。 納德拉更指出,微軟面臨的最大瓶頸並非晶片供應,而是數據中心和電力:“不是沒地方插晶片,而是沒地方建'暖房'(數據中心)。” 這一觀點揭示了數位經濟的物理限制——AI狂飆背後,數據中心建設、能源供應等傳統基建的“施工進度”,正成為決定技術落地速度的關鍵變量。 三、新協議的「王牌」:七年免版稅使用核心模型 這次微軟與OpenAI的新合作協議,最核心的條款並非27%的股權(山姆稱其「未來或價值萬億」),而是微軟取得OpenAI核心模式的七年免版稅使用權。這意味著,從GPT-4o到未來的GPT-5,微軟可免費將其最強AI引擎深度整合進Office、Windows、Bing等所有產品中。 - 獨佔部分:2030年前,OpenAI核心API(無狀態API)僅在Azure雲端獨家提供給大企業客戶; - 開放部分:Sora(視訊模型)、智能體(Agents)、開源模型等可在AWS、Google Cloud等平台分發。 這款「核心鎖定+生態開放」的設計,既鞏固了微軟雲端的競爭力,也為OpenAI探索多元場景留足空間。 四、AI經濟:搜尋與聊天的“起司已被移動” 納德拉直言,AI聊天與傳統搜尋的經濟模型截然不同: - 搜尋:Google的“索引”是低邊際成本的“印鈔機”,廣告模式成熟; - 聊天:每次互動需消耗大量算力,邊際成本極高,目前依賴訂閱制(如ChatGPT Plus)獲利。 他認為,消費者端的AI獲利模式尚“模糊”,但企業端已清晰——“智能體就是新的工位”,可大幅提升效率。未來,AI可能重構科技巨頭的商業邏輯,「搜尋時代的起司正在被移動」。 五、終極目標:科學發現與「宏觀委託」交互 山姆·奧特曼的終極願景是“AI用於科學”,希望2026年AI能實現“微小但全新的科學發現”,這被視為“超級智能的雛形”。 納德拉則聚焦人機互動變革,提出「宏觀委託,微觀調校」:使用者只需下達大任務(如「策劃日本家庭旅行」),AI自主執行,僅在關鍵節點微調確認。他認為,這需要「始終在線的新形態設備」(如AI Pin),以實現對用戶生活的「完整上下文感知」。 結論:AI軍備競賽進入「物理戰」階段這場對話表明,AI競爭已從技術比拼轉向基礎設施、能源與生態控制權的「物理戰」。微軟與OpenAI透過深度綁定,試圖以資料中心為根基、以免版稅模型為武器,定義下一代運算時代。而AI驅動的生產力革命(如“一人幹團隊活”),或將重塑企業運營與人類工作方式——未來,“用更少的人創造更大的價值”,將成為科技行業的核心命題。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