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X 上《All things AI w @altcap @sama & @satyanadella》這個播客最火,各種切片。 因為播客中作客的可是OpenAI 的CEO 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和微軟的CEO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兩位大佬聊了很多關於AI 未來、算力投入、微軟與OpenAI 的合作等話題,加上前幾天微軟和OpenAI 剛宣布了新的合作協議,並且他們在播客中也聊到了這個協議的細節,所以備受關注。 先總結這場對話的幾個關鍵點: - 1.4 兆的算力豪賭:面對“蛇吞象”的質疑(營收130 億卻敢承諾1.4 兆算力投入),Sam 認為這1.4 兆不是“負債”,而是他們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彈藥”。在他們看來,唯一的風險就是彈藥不夠。 - 真正的瓶頸不是晶片:納德拉親口承認,今天微軟最大的瓶頸,甚至不是缺少GPU 晶片,而是缺能把晶片插進去的資料中心和配套的電力。實體世界的施工進度,成了數位世界狂飆的最大限制。 - 微軟的「王牌」:在新敲定的協議裡,微軟的王牌不是那27% 的股權,而是獲得了OpenAI 最強AI 引擎長達七年的「免版稅使用權」。用納德拉的話來說,這等於「免費拿到了一個前沿模型」。 OpenAI 的核心模型(即“無狀態API”,你可以簡單理解為GPT-4o 或GPT-5 這樣的主力模型)在2030 年之前,將繼續在微軟的Azure 雲端上「獨家」提供給大企業客戶。但是,其他所有產品——包括Sora、Agents(智慧體)、開源模型、以及未來的可穿戴設備等——都不受此限制,可以在任何其他平台(例如亞馬遜或谷歌的雲端)上分發。 - AI 的終極目標:Sam 的終極願景是「AI 用於科學」(AI for Science),他認為AI 做出「全新科學發現」的那刻,就是超級智慧的某種體現。 - 互動的未來:納德拉則定義了下一個人機互動範式-「宏觀委託,微觀調校」(Macro delegation and micro steering)。你只管下達大任務,AI 自己去辦,只在關鍵節點找你確認。 這場對話清晰地表明:AI 的軍備競賽已經正式進入了拼數據中心、拼能源的「物理戰」階段。而微軟和OpenAI,已經透過一份精妙的(對微軟而言血賺的)協議,把身家性命深度綁定,試圖聯手定義下一個運算時代。 接下來是訪談的一些具體內容和細節 一、那個「1.4 兆」的算力承諾,到底什麼來頭? 這是全場最尖銳的問題。主持人Brad Gerstner 直接拋出了那個嚇人的數字:OpenAI 承諾在未來幾年投入高達1.4 兆美金去購買算力,可你們公司(OpenAI)明年的營收「據報道」也就130 億美金。 這聽起來像不像「蛇吞象」?這錢從哪裡來?這樣合理嗎? Sam Altman 的反應很直接,也很有趣: 1. “我們的收入比你報的多得多。” 2. 「你要是擔心,想賣你的OpenAI 股票,我立刻就能給你找到買家。」 (潛台詞:我們現在是市場上最燙手的資產,不愁錢,也不愁沒人信。) Sam 承認這是一場豪賭,他們賭的是,AI 的能力和帶來的收入將繼續「陡峭地增長」。這筆錢會投向ChatGPT 的持續迭代、AI 雲端服務、全新的消費級AI 設備,以及一個更宏大的目標——用AI 來搞科學發現。 對他來說,真正的風險不是花錢太多,而是算力不夠。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算力,我們就做不出更強的模型,也就產生不了那麼多收入。」——這才是他們最大的恐懼。 納德拉也表達了對Sam 的支持:OpenAI 提交給微軟的每一個商業計劃,「每一次都超額完成了」。 二、真正的瓶頸:不是缺少晶片,是缺少“插座” 緊接著的問題是:既然這麼缺算力,那未來幾年會不會出現「算力過剩」?畢竟,科技史上這種「基礎建設泡沫」太多了。 Sam:“過剩(Glut)是肯定會來的,我只是不知道是兩三年後還是五六年後。” 為什麼?因為技術突破是指數級的。萬一我們真的能在筆記本上本地運行GPT-6 了(Sam 的原話),那今天這些昂貴的、中心化的資料中心可能就不值錢了。 但是,「現在」呢? 現在是極度、極度、極度的短缺。 而納德拉提供了一個更關鍵的視角。他說,今天微軟面臨的真正瓶頸,甚至“不是晶片供應問題(GPU),而是我沒有足夠的'暖房'(warm shells)把它們插進去。” 這話說得太實在了。 「暖房」指的是什麼?是資料中心、是配套的電力、是土地。你拿到了幾萬張H100,你得有地方放吧?你得有足夠的電力供吧?這背後是龐大的土木工程和能源問題。數位世界的狂飆,終究還是被實體世界的規律和施工進度限制住了。 三、拆解新協議:微軟到底拿到了什麼? 這場對談的核心,是他們剛敲定的新合作協議。我們來看看重點: 1. 微軟的「獨佔權」是什麼? - 獨佔的:OpenAI 的「無狀態API」(Stateless APIs),你基本上可以理解為GPT 系列大模型的核心API 呼叫。在2030 年之前,這部分在大型雲端廠商裡,Azure 獨佔,AWS、Google 的GCP 都拿不到。 - 不獨佔的:其他一切。例如開源模型、Sora(視訊模型)、AI Agents(智能體)、各種硬體設備(如傳聞中的AI 穿戴式裝置)。這些OpenAI 都可以在其他平台(例如AWS 或Google Cloud)上分發。 這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平衡。微軟鎖定了自己雲端服務(Azure)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我這有最強的大模型API),同時又給了OpenAI 足夠的自由度去探索其他商業模式。 2. 為什麼OpenAI 要分給別人(Oracle、AMD)訂單? 納德拉解釋了他作為雲端服務商的「困難」。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可替換的算力集群」(Fungible Compute Fleet)。 什麼意思?他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只為OpenAI 這個客戶服務。他也要顧及自己那些「高利潤」的親兒子(如M365 Copilot、GitHub Copilot)以及Azure 上成千上萬的其他客戶。 因此,微軟要OpenAI 也去外面採購一些算力(例如從Oracle 那裡買),反而給了微軟自己更大的彈性,去平衡內部的算力分配。 3. 微軟的真正“王牌”:免費的“最強引擎” 如果說微軟在OpenAI 那27% 的股權(Sam 說希望這筆投資未來能值一萬億)是“面子”,那麼真正的“裡子”是這個: 微軟獲得了OpenAI 模型和IP 的「免版稅使用權」(Royalty-free access),期限長達七年多。 納德拉自己都說,這相當於「免費獲得了一個前沿模型」(a frontier model for free)。 想一想,這意味著微軟可以把這個星球上最強的AI 大腦,源源不斷地、「免費」地塞進它所有的核心產品裡——Office 全家桶、Windows 作業系統、GitHub、Bing 搜尋… 這筆買賣,簡直是科技史上最划算的投資之一。 四、聊天vs. 搜尋:一個尚未解決的經濟難題 對話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棘手,但又極為重要的問題:AI 聊天(Chat)和傳統搜尋(Search)的經濟模型。 - 搜尋:這是一個完美的「印鈔機」。谷歌建立一個「索引」(固定成本),然後每次搜尋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用廣告競價排名,利潤高到嚇人。 - 聊天:這是完全相反的。每次提問,都需要消耗大量的GPU 算力,邊際成本非常高。 納德拉的回答:“經濟模型完全不同。” 他說,這就是為什麼AI 聊天(消費端)現在都在搞「訂閱制」(例如ChatGPT Plus)。我們(產業)還沒有找到AI 時代的「廣告單元」。 他用了一個字:「The cheese is being moved」(起司正在被移走)。谷歌和微軟建立在「搜尋」上的萬億帝國,其最底層的商業邏輯,正被AI 動搖。 納德拉的結論是:企業(Enterprise)端的AI 賺錢模式很清晰(「智能體就是新的工位」),但消費者(Consumer)端的賺錢模式,也「有點模糊」 (a little more murky)。 五、AI 的未來:「科學發現」與「宏觀委託” 那麼,花這麼多錢,到底是為了什麼? Sam Altman 的終極願景:“AI 用於科學(AI for Science)” Sam 說,他最興奮的是,希望到2026 年,AI 能做出哪怕「非常微小」的、但卻是「全新的科學發現」。 他認為,如果AI 能開始擴展人類知識的總和,那麼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超級智慧」。 Satya Nadella 的願景:“宏觀委託,微觀調校” 納德拉則更關注人機互動的變革。他認為,ChatGPT 的魔力在於「UI(介面)遇上了智慧」。 而下一個革命性的UI 是什麼?他稱之為「宏觀委託與微觀調校」(Macro delegation and micro steering)。 什麼意思?就是你不再是“搜尋”或“聊天”,而是直接給AI 一個大任務(比如“幫我策劃並預訂下週去日本的家庭旅行”),AI 會自己去執行,中間只在關鍵節點(比如“酒店A 和B,你選哪個?”)回來“微觀調控”你一下。 而要實現這一點,Sam 補充說,就需要“新形態的計算設備”(例如AI Pin 或可穿戴設備),它必須能“始終伴隨你”,並對你的生活有“完整的上下文感知”。 “利潤率擴張的黃金時代” 聊到最後,他們談到了AI 對就業和生產力的影響。科技公司最近都在裁員。這是因為AI 嗎? 納德拉不這麼認為。他稱之為「利潤率擴張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 of margin expansion)。 他舉了個例子:微軟內部管網路營運的團隊,要和全球400 家光纖營運商打交道,工作極為繁瑣。那個女主管說,你就算核准預算,我也招不到這麼多人。於是,她自己動手,用AI 做了N 個智能體,把整個維運流程自動化了。 這就是未來。納德拉預測:公司營收翻倍,但員工數可能只會成長一點點。因為每個員工的「槓桿率」(leverage)都透過AI 被大大放大了。 這不是說要大規模裁員,而是「AI 讓你一個人做一個團隊的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重新學習「如何工作」(the how of work)。 一個團隊在AI 的幫助下,能完成過去十倍的工作量。因此,未來公司的「人頭數」(Headcount)成長,將遠遠慢於「營收」(Top line)的成長。 這就是AI 帶來的生產力革命──用更少的人,撬動更大的價值。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