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0 慢即是快 不管你用的是Codex / Cursor / Claude Code / Trae——記住這條:慢,即是真快。 AI 用得對,拿到穩定x10 很現實;但很多人為了x50 / x100,到處發明「捷徑」。快是幻覺,欲速則不達,技術債只會越滾越大,最後效率反而被反噬,AI的魔力轉圈圈。 與其一腳油門,不如堅持可控節奏(cadence): 先澄清需求(Spec)→ 設計介面(API)→ 小步提交(Small Commits)→ 持續重構(Refactor)。 以這個節奏產出的代碼,可維護(Maintainability)/ 可驗證(Testability)/ 可擴展(Extensibility)都在線,越到後期越快,這才是真正的「快」。 把返工率從30% 壓到5%,體感速度常常比「名義提速2 倍」還快; 對新手來說,從60% 降到10%,研發節奏會肉眼提速好幾倍——因為你少走了絕大多數回頭路。 我的習慣是:每次讓Codex 寫程式或拆文件時,趁「冷卻時間」做60 秒微複盤: - Prompt 有沒廢話?能否去冗餘、更結構化? - 設計多此一層?有沒有更直接的介面? - 是不是命中了AI 的能力邊界?有沒有方案突破一下? - 這段程式碼可能留下什麼技術債?命名/分割/魔法數立刻順手改一處。 ---廣告時間--- 最近開了知識星球「海哥和他的小夥伴們」 - (連結在留言區)。 如果你是 - “想學AI程式設計的產品經理/產品負責人”,想順手做一些開發工作。 - “沒有深入使用AI 的程式設計師”,想了解一線AI 程式設計師是怎麼看每個AI 工具的功能,快速上車。 - 「想學vibe coding 小白」,想研究怎麼做個能用的項目,更快學會程式設計新範式。 那麼我的星球可能對你有比較大的幫助。 另外,前一百名附贈和海哥1v1 手摸手遠程會議暢聊AI,之前的會員聊完甚至還有加鐘的需求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