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這波裁員潮的背後,其實藏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而不是一個。 一方面,像亞馬遜(Amazon)、Meta 和微軟(Microsoft) 這樣的科技巨頭裁員,是為了籌集資金購買GPU(圖形處理器,AI 訓練和運行所必需的強大晶片)。他們的營收正在成長,股價正在攀升。他們裁掉員工,是為了把錢騰出來,砸向「算力」。這可不是經濟不景氣時期的「降本增效」。這更像是一場被迫的資源重新配置──把發薪水的錢,轉投給資料中心。這筆帳算得極為殘酷:每裁掉1% 的員工,省下的錢就能多買一批H100(英偉達公司生產的頂級AI 晶片,非常昂貴且搶手)。 同時,UPS、雀巢(Nestle)、福特(Ford) 和塔吉特(Target) 這些傳統產業的公司也在裁員,但原因卻恰恰相反。他們已經部署了切實有效的AI(人工智慧)工具。例如,客戶服務自動化、供應鏈最佳化、生成式設計系統等等。 AI 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是實實在在的,而且還在持續累積中。這些公司不需要自己購買龐大的GPU 叢集(由大量GPU 組合而成的高效能運算系統)。他們從「超大規模雲端服務商」(例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 或Google雲端) 那裡租用「推理」算力(即運行AI 模型得出結果),然後裁掉員工。因為現在這筆帳(用AI 取代人力的成本)終於算得過來了。 裁員的雙方,都在餵養同一頭巨獸。 科技巨頭在瘋狂「買鏟子」(指購買GPU 等基礎設施,就像淘金熱裡賣鏟子的人)。而其他所有人,則在購買用這些鏟子挖出來的「黃金」(指AI 帶來的生產力)。 半導體公司穩坐中間,向整個產業鏈收取「租金」。台積電(TSMC)(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英偉達(NVIDIA)(GPU 的主要設計者)和阿斯麥(ASML)(製造頂級晶片光刻機的唯一廠商)正在瘋狂“印錢”,而產業鏈的兩端(科技公司和傳統公司)都在大量裁員。 這個發生的時間點至關重要。目前,企業對AI 的採用率約為10%,並且正朝著50% 邁進。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個階段(從早期採用到主流普及)的發展速度最快,創造的財富也最多。 但問題是,這些財富正集中在「算力」上,而不是「勞力」。企業的「市值」(即公司總價值) 成長與一般人的「薪資」成長之間的鴻溝,從未像現在這樣巨大。 這不是一場經濟衰退。這是一場「再平衡」(即經濟結構的根本重塑)。而大多數勞動者,不幸正站在了天平的錯誤一端。
對照fin 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