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競爭的浪潮中,位元組跳動以「豆包」為支點,正撬動國內AI服務市場的格局。 作為10年技術累積的實踐者,我們可以看到,位元組透過「技術+產品+生態」的協同策略,正在建構一套獨特的AI發展邏輯。 從使用者體驗到商業變現,豆包的攻守之道 豆包App自2023年8月上線以來,用兩年時間實現了用戶規模的快速突破,目前月活已達1.57億,成為國內移動端最大的AI對話助手。 這份成績背後,是字節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不同於西方AI工具的強功能導向,豆包更注重“親近感”和“易用性”,支持語音、視頻、方言等多元交互,圖標設計也採用了親和力強的卡通形象,降低了普通用戶的使用門檻。 這種「降低門檻」的策略,也反映在產品定位上。 針對部分用戶反饋的“深度問題回復不夠好”,字節的解釋是,豆包的核心是“展示模型能力的窗口”,其企業級服務會提供專業級回复。 這種「大眾市場免費體驗+企業級付費服務」的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收費對用戶規模的衝擊,也為未來商業變現埋下伏筆。 從趙祺接手豆包產品來看,位元組正加速將豆包推向「用戶規模+商業變現」的雙軌發展。變現路徑可能包括場景化按次收費、超額使用付費、抖音生態連動分成等。值得關注的是,抖音10億級的月活為豆包提供了天然流量池,未來兩者的深度整合或將成為新的成長極。 技術突圍:從「沉默期」到多模態領先 豆包的崛起,離不開背後豆包大模型的技術支撐。今年初,面對DeepSeek、Qwen等競賽品的衝擊,位元組沒有選擇盲目跟進,而是沈下心來快速迭代模型。 6月發布的1.6版本,憑藉國內首個原生多模態能力,在長上下文理解、性價比上實現突破,迅速躋身國內第一陣營。 目前,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調用量已突破30兆,半年成長超80%,生態擴張速度驚人。在多模態領域,豆包在影片(Seedance)、影像(Seedream)、語音克隆等產品化矩陣上優勢明顯,場景落地更深。不過,在海外市場,由於不開放API且缺乏開源動作,豆包的聲量仍落後於部分競品。 「一盤棋」策略:科技與生態的深度協同 在大廠中,位元組的AI策略最具「協同性」。這種「一盤棋」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產品矩陣聯動。豆包大模型不僅支撐C端的豆包App,也延伸到手機、汽車、AI玩具等硬體。 vivo、榮耀等手機廠商已將其作為助理底座,位元組也與多家車企在智慧座艙領域展開共創。 二是內部流量閉環。抖音作為核心入口,不僅為豆包App引流,更在開發內建AI功能,測試直接接入豆包能力的入口。同時,豆包產生的內容可一鍵分享至抖音,形成「創作-分發」閉環。 三是企業服務與內部場景連結。火山引擎的企業級服務,均在抖音、飛書等產品內部跑通驗證後推出,如Data Agent資料工具已在抖音內部使用。這種「對內驗證-對外輸出」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商業化風險。 挑戰與展望 儘管位元組AI策略展現出強大的執行力,但仍需面對三大挑戰:一是與OpenAI、Google等巨頭的模型技術差距;二是國內外市場的差異化變現難題;三是自研晶片與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 從產業角度來看,位元組的「技術+生態」模式正在改寫AI競爭規則。當多數企業還在單打獨鬥時,位元組用「一盤棋」思維將技術、產品、流量扭成一股繩。對於追求長期價值的企業而言,這種「從使用者中來,到生態去」的發展路徑,或許正是突圍的關鍵。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