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並非壓力。它始於你因堅持不懈而受到表揚。這份讚美變成了你的身分認同,也變成了你的氧氣。現在你停不下來了,因為你不知道如果沒有它,你會變成什麼樣子。以下是沒人告訴你的事:🧵
第一幕——自我。有些人學習規則。有些人學習維持體系的運作。從很小的時候起,你就屬於第二種人。
發現問題並在別人要求之前修復它,這變成了你的第二天性。這讓你很早就脫穎而出。慢慢地,世界也開始期待你擁有這樣的能力。
你從小就被教導,努力終有回報。有一段時間,這個公式完美地奏效了。成功是必然的,是可以預見的,是應得的。但每一次勝利都有代價。而你直到很久以後才會完全意識到這一點。
第二幕-獎勵與面具 你因鎮定、能力和控製而獲得獎勵。這種形象變成了需要守護的東西。它成為了你被期望成為的樣子。潛意識裡,面具就形成了。
像津巴多這樣的心理學家展示了人們適應角色的速度有多快。你並沒有選擇面具。面具在你適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情緒變得難以接受。本能被完美主義取代。自我被緩慢侵蝕,偽裝成成就。
你的自信成了他人的安全感來源,無論是在工作、家中,或是在你踏足的每個房間。所以你付出更多,擁有更多,卻展現得更少。但這卻慢慢地讓你疏遠了曾經定義你的本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自信悄悄消逝。
第三幕-恐懼情結 隨著壓力的增加,面具變得無法妥協。最初的策略變成了責任。守護形象意味著掌控每一個細節。因為即使只是片刻,失去控制也感覺像是失去了一切。
恐懼成了你的預設視角。正因如此,你的大腦才會去尋找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問題。正因如此,小問題才會升級為想像中的災難。正因如此,你才會過度分析簡單的決定。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一個心理循環:恐懼情結。
第四幕-孤立 你的世界圍繞著那個永不退縮的自己。這份堅定贏得了職場的尊重和家庭的信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製造了距離。曾經吸引人的東西,如今卻讓他們疏遠。
你走進門,微笑著,問起今天過得怎麼樣。你毫不費力地扮演著這個角色。但內心深處,卻隱隱感到一絲恐慌。萬一他們看出你的不確定性怎麼辦?萬一他們改變了對你的看法怎麼辦?所以你保持鎮定。然而,每一次談話,你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都更加退縮。
第五幕——揭開面紗。本能、情感和未滿足的需求開始重新浮現。榮格稱之為「陰影」;你試圖逃避的那一部分。現在,你分裂了:一個是表演者,另一個是默默旁觀這一切展開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高績效者會經歷難以控制的情緒:會議前的恐慌、數週的失眠、對瑣碎任務的焦慮。然後崩潰就來了。大腦會斷開連接,變得麻木,以避免暴露弱點。這就是恐懼情結不受控制時會造成的後果。
第六幕——回歸。壓力、緊張、沉默,從來都不是軟弱。它們都是你深埋於角色之下的自我發出的信號。如今,你第一次夠平靜,能夠聽到它們。
「如果我不是出於恐懼會怎樣?」「如果我不需要證明任何事情會怎樣?」我希望人們記得我什麼?它們標誌著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開始。
回歸從這裡開始:– 優先休息,降低你的壓力基線。 – 訓練你的大腦,重新認識面具下的自我。 – 讓你的選擇反映你想要的未來,而不是你被期望維持的未來。這就是心理策略。
你是一位正在承受壓力的高效能人士嗎?你需要了解倦怠的心理,以免它吞噬你的一切。因此,我創建了一個免費的大師班,教你如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重拾清晰的思維。立即免費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