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猶太復國主義否認會議:猶太復國主義論述中的「和平」論調在維護現有秩序和剝奪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合法性方面發揮核心作用。在「和解與希望」的幌子下,一種意識形態的舉動正在發生,其目的(即使是無意識的)是模糊權力關係,將對歷史正義的訴求轉化為相互痛苦和情感和解的敘事。
2. 猶太復國主義論述所宣揚的製度性「和平」方案,其基礎是讓原住民服從於政治安全安排,從而鞏固猶太人在該地區的霸權。這種「政權」機制使種族隔離合法化,同時又以實用主義、理性和共同未來的口號進行宣傳。 「政治解決」、「公平」、「妥協」。
3. 諸如日內瓦倡議之類的提案,以及諸如「和平會議」和「對話圈」之類的論壇,都表明霸權話語如何迴避諸如難民遣返、拆除定居點以及承認1948年邊界為殖民空間等根本性問題。這些倡議的象徵意義大於其實質價值,它們的作用更像是一種拖延機制,而非解放的載體。
4. 當一個人遭受身體和結構性的扼殺時,呼籲「和平」只是假裝同意規範扼殺者的暴力,而不是消除它。堅持對話平台而不瓦解權力中心,只是一種擺拍的幻覺;是在訓練政權,同時又呈現出潛在變革的表象。這種言論以言論為幌子,允許犯罪行為繼續存在,而缺乏實質的政治回應。
5. 「兩國『方案』是否仍然可能?」「有合作夥伴嗎?」壓迫者喜歡在這些論壇上討論的問題並非為了澄清不公正,而是為了重新塑造壓迫者在話語中的地位:不再是犯罪的責任人,而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這些問題轉移了人們對核心問題的注意力:這裡是否存在一個建立在種族至上和持續剝奪的政權?
6. 結果是一系列看似荒謬的提議,但在推動者看來卻合情合理:在22%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領土不連續,由以色列安全控制,由一個順從的非法領導層領導,不賦予回歸權,也不進行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並稱之為「公平」、「妥協」、「和平」。
7. 一項意識工程:在沉默、秩序、希望、和平與安全中調動人類意志,以壓制政治解放的訴求。被壓抑的痛苦被建構為一種需要情緒管理而非結構性矯正的情緒。道德上的憤怒被引導至平衡、和解與對稱的話語。所有這些都模糊並否定了現實的政治關係。
8. 真正可視為邁向正義的「和平」需要瓦解控制結構,承認集體權利,尤其需要回歸。非殖民化、非猶太化、國家(一個公民國家,而非民族國家)的非政治化,以及法律和種族等級制度的瓦解,這些都是任何道德「秩序」的先決條件。
9. 「和平」倡議恰恰相反:它們延緩了公眾啟蒙的進程,為過去或現在罪行的責任人提供了道德庇護,並允許控制話語在一種被「實用主義」掩蓋的新「人文主義」原則下繼續存在。這並非一條通往解放或和平的道路,而是一種支持制度性否定的機制。
10. 會議的名稱本應是“解放會議”,其本質也應如此。只要猶太復國主義的假設保持不變,任何以「和平」為名的論壇實際上都服務於殖民秩序的延續,並使其生存合法化。它不但不能促進和解,反而會加劇否認。
11. 本週舉行的這次會議上,新的「幻滅者」已經出現。不久之後,這些人就會說:「我曾經相信和平,我曾經是『和平』陣營的一員,但現在我幻滅了。」 這樣的會議在政權及其分支機構進行謀殺、掠奪和劫掠的正常日子裡舉行,實在荒謬至極;而當它發生在加沙正在進行種族滅絕的時期時,更是完全混亂和妄想。解放,而非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