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核武會成為未來戰術交戰的首選武器? /📃🧵 軍事規劃人員面臨的問題是三種技術現象的相互作用:1. 反介入/區域拒止 (A2AD) 的進步使任何飛越任務都變得危險。 2. 防禦工事和裝甲強化材料的進步可以使任何常規攻擊都無法造成任何破壞。 3. 建造深層地下軍事掩體,其接入點極為堅固。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暴露的高價值資產都受到反介入/區域拒止 (AD) 的保護,放置在掩體內,或位於先進的防禦工事後面,這些工事可能會被大口徑砲彈直接擊中。你有沒有註意到,無論美國/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發射多少次飛彈,基本上都沒有任何效果?因此,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非常緊湊、當量高的武器,可以裝在隱形飛機攜帶的飛彈或小型炸彈上,並能穿透敵方雷達。需要的是一種可以在地下產生衝擊波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完全無視裝甲,甚至穿透人類已知最堅硬的材料的東西。只有一種武器能夠滿足所有這些要求:核武。在1980年代,軍事規劃人員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提出了一些文件,提倡有限度地使用核武。然而,人們並不喜歡這個想法,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任何有限地使用小型核武器最終都會導致相互確保毀滅,即透過戰略交換旨在摧毀整個城市的更大型核武器。後來蘇聯解體了……故事就此結束。並非如此。美國一直在研究有限核戰的概念。到1999年初,作為美國能源部報告的一部分,美國披露其已成功測試了一種殘留輻射最小的武器,以及其他令人震驚的進展。請參閱以下報告和文字:9/11恐怖事件(假旗行動)之後,薩達姆·侯賽因被妖魔化,有人聲稱需要核武才能摧毀他的碉堡。這些被稱為“鑽地武器”,或稱為“強力核鑽地彈”(RNEP)。公眾對此反應不佳。於是,另一種武器應運而生:完全不實用的「鑽地彈」(MOAB)。它完全無法滿足任何戰術要求,因為它太重了,只有少數噴射機才能發射,而且只能飛越重型防空系統才能發射。它對深層掩體也幾乎無能為力。當量也微不足道,只有2噸左右。基本上,幾架噴射機投擲4枚Mk84就能產生同樣的毀滅性威力。但這種武器有一個用途:心理戰。只要人們知道「鑽地彈」的存在,任何大規模爆炸都可以歸咎於它。畢竟,地球上的大多數人對戰術交戰一無所知,甚至對噴射機掛架的載彈量也一無所知。舞台已經搭好:MRR和RNEP可以用來實現美軍的任何要求,而公眾實際上沒有任何發言權。其他國家多因蘇聯解體而戰敗,只能袖手旁觀。畢竟,如果他們站出來,只會使這類武器的使用正常化——他們面對美國這樣的強國毫無還手之力。舞台已然搭好。 2003年3月20日,美國入侵伊拉克。這次入侵並未按計劃進行。伊拉克人在巴格達機場周圍進行了一場惡戰。機場已經沒有防空設施,但防禦更加堅固,並在其內部建有一個非常深的地下軍事掩體。派去攻佔機場的美軍營被輕易擊敗。然後,巴格達突然斷電,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得意洋洋地宣布,1萬名共和國衛隊士兵陣亡。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不久之後,我掌握了巴格達機場使用核武的確鑿證據——我甚至在推特上發布了這條消息,卻因為我發布了這條消息,我受到了永久停職的威脅,並被迫刪除了它。從那時起(至少在我看來),歷史發生了分叉。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場常規戰爭,戰勝了一支憑空消失的軍隊。然而,真正發生的事情卻更加黑暗。一個新時代來臨了——一個單一帝國可以用核武徹底摧毀一個國家軍隊的時代,而全世界對此卻渾然不知。要知道,那時候的智慧型手機還沒有今天這麼普及。你只能依靠記者傳遞新聞和事件。即便如此,洩密事件也很快就出現了。先是來自美國軍官,後來是伊拉克人自己。然而,除了我和幾個俄羅斯/烏克蘭朋友之外,沒有人相信。在網路上所有秘而不宣的事中,這是最隱密、最嚴守的秘密。我從未忘記它,它確實塑造了我的餘生。後來我發現,這並非這種武器的第一次使用。我甚至發現了更早的一次使用,在80年代,正是這次使用激怒了美國,促使美國捲入了這場戰爭。如今……我認為其他國家擁有這種武器是可能的,儘管它們不如美國的先進。為了大國的利益,讓小國對這種系統的存在一無所知。如果事實證明核武如今只不過是另一種彈藥──更重要的是,如果不使用核武就不可能取得勝利,那麼《不擴散核武條約》這個終極罪惡條約就會失效。到那時,所有國家,即使是小國,都應該能夠獲得這種技術。整個世界秩序都會消亡。對我以及那些與我持相同觀點的人來說,這正是最令人嚮往的——一個更加複雜、更有趣的世界,即使是小角色也能對歷史產生巨大的影響。 /結束
我一不小心在兩段裡寫了兩次「舞台已設好」。呃。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