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問。我會盡力解答。
首先,我們需要摒棄「所有不就業的人都是失業者」的觀念。統計數據並非如此。勞動年齡人口主要分為三大類:「就業者」、「失業者」和「勞動力之外的人」。
以下是瑞典統計局 2021 年勞動力調查(年齡範圍 15-74 歲)的情況:
計算就業率時,以失業人數除以總人口數。上圖中,5,059,000 / 7,512,000 = 0.67(即67%的人口就業)。
但失業率並非以人口比計算,而是以勞動力佔比計算。上圖顯示,失業率為 489,000 / 5,547,000 = 8.8%。
什麼情況下才算是「失業」而不是「脫離勞動力」?你需要「積極尋找工作」。如果你沒有在找工作,那你就不算失業。
就業率和失業率(整個人口和勞動力(由「就業」+「失業」組成))的分母有不同的數字可能會產生奇怪的後果。
例如,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就業率為50%,失業率為0%。這怎麼可能? !再想像一下,我們有一個禁止女性工作的政權。如果所有男性都工作(即在統計數據中「就業」),並佔總人口的一半…
……那麼就業率就是50%。由於不允許女性工作,所以沒有求職者,失業率就是0%。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一種神奇的療法被發明出來,讓10萬人突然恢復了工作能力。
然後他們從生病而無法工作變成了失業而無法工作,然後失業率上升。
因此在我看來,失業率是比就業率更難解釋的指標。
我認為就業比失業重要,是因為就業創造價值,稅收維持福利服務運作。我寧願生活在一個80%就業、8%失業的國家,也不願生活在一個…
60%的人在工作,失業率卻只有3%。我想,如果仔細想想,大多數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一個常見的批評是,在測量週內工作1小時就足以算作「就業」。的確如此,國際勞工組織有一項決議對此進行了規定,所有國家都遵循這項決議。
但1小時的限制無關緊要,因為沒有人工作那麼少(<0.2%)。在20-64歲年齡層中,近97%的人每週工作時間至少為20小時,83%的人每週工作時間至少35小時。
另一個常見的批評是,瑞典存在大量“基於工作的工作”,即由瑞典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資助的工作。但只有用於向雇主提供工資補貼的措施才能使參與者被視為就業。
非洲的這些工資補貼使20-64歲年齡層的就業率提高了約1.6個百分點,所以這不算什麼大問題。
以下是補貼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的情況:
重要的是要記住,60% 的補貼工作都提供給了工作能力較弱的人群,也就是說,在許多情況下,這群人的補貼工作的替代方案是提前退休,而這給社會帶來了更大的損失。
更正:「計算就業率時,用失業人數除以人口總數。上圖中,5,059,000 / 7,512,000 = 0.67(即67%的人口就業)。」當然應該表述為「以就業人數除以人口總數」。
更正2:「然後他們從生病不工作變成了失業不工作,然後失業率上升。」 這句話當然應該這樣寫。 (抱歉,我分不清「他們」和「她們」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