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W上寫一篇新文章。我的目標是將神經科學、心理治療、冥想、博弈論以及其他領域的模型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比我們普通民間心理學所提出的模型更好的、能夠解釋我們思維運作方式的模型。
這是我的「多智能體思維模型」系列中的第一篇重要文章,首先總結了「意識和大腦」的一些要點,並解釋了全局神經元工作空間理論。
這是我的「多智能體心智模型」系列中的第二篇重要文章,透過討論如何設計一個行為與 IFS 模型預測非常相似的機器人,構建了#InternalFamilySystems 心智模型。
這是我的「多智能體思維模型」系列中的第三篇重要文章,我擴展了我一直在構建的模型,以解釋一些關於變化盲視和將我們的想法誤認為客觀事實的事情,並將其與書籍#TheMindIlluminated 聯繫起來。
我的「心靈多智能體」系列的第四篇重要文章:如果我們是由一個由子智能體組成的社會,那麼我們為何能在大多數時間裡保持相對一致的行為?這種行為何時成功,何時失敗?
這是我的「心靈多重智能體」系列的第五篇重要文章。如果我們心靈的某些部分出現分歧,我們該如何讓它們達成一致?為什麼它們預設不同意?是否存在它們拒絕相互交流的情況?它們是次級智能體還是只是信念?
這是我的「心靈多智能體」系列的第六篇重要文章。我將進一步闡述意識如何透過虛擬圖靈機實現的概念,並將其應用於情緒抑制、內在衝突和盲點等案例。
這是我的「多智能體思維模型」系列中的第 7 篇重要文章,探討了創傷如何以無形的方式塑造我們的思維,以及治癒一個人的情緒問題如何成為理性的先決條件。
這是我的「多智能體思維模型」系列中的第 8 篇重要文章,它將其與心理學的雙重過程模型相聯繫,並將「系統 2」重新定義為子智能體之間的工作記憶增強協作。
我總結了一本書,這本書聲稱提供了一個理論模型,可以解釋持久的情緒轉變(以及任何真正有效的療法)是如何運作的。我認為它的模型看起來很有前景。
冥想據稱具有各種變革性的效果。我對其中一種機制給了解釋:它能提升一個人的內省意識,從而在發現和解決內心衝突的同時,增強心理上的統一性。
這是一系列貼文的介紹,在這些貼文中,我試著以世俗的、非神秘的方式解釋內觀禪修、啟蒙,特別是佛教的三種存在特徵。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盡可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佛教「無我」的概念,以及冥想如何影響自我意識。 (劇透:自我就像谷歌地圖。嗯,有點像。)
在這裡,我開始概述我對痛苦的理解模型,以及它與預測處理的認知科學理論和佛教關於渴望和依戀的教義之間的關係。
佛教徒經常談論自我,也談論苦難。他們聲稱,如果你探究自我的真正構成,就能減少苦難。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看法…
……大腦建構了一個存在單一決策者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往往與系統的行為密切相關,但敘事自我實際上並沒有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它只是一個關於某個決策者的故事。
很少人會認真地宣稱物質事物或精神體驗會永恆存在。然而,無常這一事實在某些方面確實與大腦直覺的、內在的假設相矛盾。
在這篇文章中,我討論了人們一生中對自由意志、道德和天賦等形而上學主題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能源於潛意識的情感和社會策略,並提供了三個案例研究。
大腦的一部分會根據外在世界計算出一種感覺(例如掌控感),而另一部分則會學習,例如提升掌控感的方法。但一項成為目標的措施可能會變成一項糟糕的措施。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交互動中的「立場」概念,強調了不匹配的期望如何導致誤解或挫折 - 以及這些期望如何感覺像現實,以及這有點像法學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