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神經視覺」是一項全球音樂大賽,所有參賽藝術家都由人工智慧產生。舞台上沒有人類,只有數位表演者角逐你的選票。每首歌的創作、演唱和視覺呈現都由機器完成,這些機器經過數十年的流行音樂情緒訓練。 起初,你仍然需要投票,看著虛擬明星的崛起和隕落,爭論哪個合成聲音聽起來最「真實」。這感覺很有趣,很有實驗性,也無傷大雅。 接下來,又有了新的突破:穿戴式裝置(OpenAI 可能正在開發)能夠追蹤你的微小反應——心率、雞皮疙瘩、瞳孔放大。現在,你的身體會替你投票。在你做出決定之前,系統就已經知道哪首歌打動了你。 突然間,受歡迎程度不再是觀點,而是數據。 十億條脈搏數據,即時傳輸並排名。 人工智慧創作歌曲、演唱歌曲、衡量你的反應,並優化自身以贏得比賽。 到2026年,這或許會成為現實。到2029年,世界上最著名的流行歌星可能根本不存在——他/她可能只以代碼的形式存在,這些代碼懂得如何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問題不在於誰贏,而是你是否真正做出選擇。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