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Cursor —— 一家AI 時代獨角獸公司的內部觀察 @joincolossus 推出的全新系列「Company Dispatches」的首篇文章。作者 @zebriez 以獨特的方式加入Cursor —— 她在西雅圖家中收到了Cursor 的筆記本,被邀請進入Slack,然後開始了為期60 天的深度觀察。 Wolfson 曾在Stripe 和Figma 的早期階段工作過,她在Cursor 感受到了類似的"魔力"。她認為Cursor 有機會成為AI 時代誕生的第一家世代公司。 https://t.co/yfIn7K16kK 一、公司文化:使命至上的純粹追求 1. 零財富話題的辦公室最能證明"使命即獎賞"的證據是:在Cursor 的整個秋季,Wolfson 完全沒有聽到員工談論致富的話題。相較之下,在Stripe 和Figma (以及大多數其他新創公司),這是前幾百名員工午餐時最喜歡討論的話題。 即使估值不斷攀升,員工們也沒有討論要買第二套房子、讓曾曾孫上大學,或環遊世界。 Wolfson 認為,這是因為如果這些人明天就能退休,他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在Cursor 做現在正在做的事。 2. 大學公共空間式的辦公環境 Cursor 的辦公室位於舊金山北灘社區,是周圍唯一的新創公司。辦公室感覺像大學公共休息室/食堂,外面沒有Cursor 的標誌,牆上沒有公司海報,幾乎沒人穿Cursor 的周邊,筆記型電腦上也很少有Cursor 的貼紙。 取而代之的是: · 使用黑板而不是白板(公司總裁Oskar Schulz 會告訴你他在哪裡採購最好的粉筆) · 家具是從東灣一位退休科技人士那裡採購的歐洲古董家具的大雜燴· 牆上堆滿了書籍——許多是教科書,更多的書脊有摺痕和其他實際使用的痕跡 3. 口述文化與深度工作 Cursor 主要是線下文化——86% 的公司員工在舊金山總部或紐約新辦公室工作。如果你需要某人的幫助,最好是拍拍他們的肩膀。 Slack 訊息和會議不太可靠,公司的大部分協作工作都是在黑板或某人的辦公桌旁即興進行的。 計劃會議很少——公司非常注意保護深度工作的時間,並在一天中保持靈活應變。當Wolfson 詢問有用的文件時,有人建議她"Cursor 更多的是一種口述文化"。 二、產品與技術:重新定義程式設計體驗 1. 瘋狂的成長數據根據PitchBook 數據,Cursor 的營收從2023 年的1,000 萬美元成長到2024 年底的1 億美元。 Cursor 在推出後僅12 個月就達到了1 億美元的ARR,然後在接下來的12 個月又達到了3 億美元的ARR——這是企業軟體領域前所未見的成長速度。 如今,他們為超過一半的財富500 強公司提供服務,包括英偉達、Adobe 和Uber 等公司。他們的團隊規模仍然非常精簡,約有100 名員工,其中約90% 是工程師和研究人員。 2. 技術突破:不只是插件大多數公司會選擇擴展路線——這更快、更容易,而且可以繼承數百萬現有用戶。但團隊做出了一個反常規的賭注:他們相信AI 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編寫軟體的方式,介面需要發生巨大變化,VS Code 的可擴展性對於他們設想的根本性變化來說太有限了。 因此他們fork 了VS Code,這在當時看起來很瘋狂,但後來被證明是有先見之明的。他們從頭開始建立:自己的渲染系統、整合終端、語言伺服器整合。經過五週的密集開發,他們開始全職使用自己的編輯器。 Cursor 使用自己的AI 模型以及OpenAI 和Anthropic 的模型,可以分析軟體專案的整個程式碼庫,使其建議能夠更好地與相鄰程式碼整合。透過理解專案的結構、元件、邏輯模式和約定,Cursor 可以根據簡單的英文提示建立新功能或函數。 3. 產品哲學:描述意圖而非編寫程式碼 Cursor 團隊的最終目標不是建立更好的程式碼編輯器,而是發明一種全新的軟體建構方式:"我們在Cursor 的目標是發明一種新的程式設計方式——一種非常不同的軟體建構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簡化為你以最簡潔的方式向電腦描述你想要什麼的意圖」。 三、商業策略:產品驅動成長的教科書案例 1. 由下而上的採用模式 Cursor 採用產品驅動成長策略,讓開發人員從免費層級開始,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自然升級。企業擴張是有機發生的,因為個人開發人員倡導團隊範圍的採用,推動向具有集中管理和安全功能的商業帳戶轉變。 2. 融資歷程 Cursor 在2025 年6 月達到了99 億美元的估值,在12 個月內完成了第三次融資。自2022 年成立以來,該公司已籌集超過10 億美元的資金,包括:800 萬美元種子輪(2023 年)、6000 萬美元A 輪(2024 年8 月,估值4 億美元)、1.05 億美元B 輪(2024 年12 月,估值25 億美元)和9.95 億美元。 投資人包括Thrive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OpenAI 創業基金等,以及Stripe 共同創辦人Patrick Collison、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 等知名天使投資人。 3. 競爭優勢 Cursor 的競爭優勢源於其與GPT-4 和Claude 等領先AI 模型的深度集成,同時保持與VS Code 生態系統的兼容性。編輯器透過整合開發人員整個程式碼庫的知識來提供符合其編碼風格的上下文相關建議,從而實現差異化。 四、創始團隊:MIT 學生的遠見 四位MIT 畢業生—— Michael Truell、Sualeh Asif、Arvid Lunnemark 和Aman Sanger——在學生時代就創立了這家公司。有些人在大型科技公司從事推薦系統工作,其他人製造可以從獎勵數據中學習的機器人,還有人在2020-2021 年試圖用神經網路驅動的搜尋技術挑戰谷歌。 2020 年,OpenAI 發布了其縮放定律論文。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是抽象的研究文件。但對這四位MIT 畢業生來說,它們是通往未來的路線圖。縮放定律表明,隨著數據和計算的擴展,AI 能力將可預測地提高。 五、啟示與思考 1. 使命感勝過金錢激勵 Cursor 的文化表明,當一個團隊真正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時,金錢動機會退居次要位置。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2. 深度工作與協作的平衡在遠距工作成為主流的今天,Cursor 86% 的員工選擇線下辦公,這證明了面對面協作對於複雜技術工作的價值。 3. 產品第一的哲學 Cursor 團隊約90% 是工程師和研究人員,這種極端的產品導向組織結構在SaaS 公司中很罕見,但也許正是這種專注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4. AI 智能體時代的序幕在最近一個月,他們推出了Cursor 1.0 和行動智能體,他們只是不斷發布產品。 Cursor 不僅僅是一個編碼工具,它代表了軟體開發範式的根本轉變——從手動編碼到透過自然語言描述意圖。 總結 Cursor 的故事是關於信念、執行力和時機的完美結合。四位MIT 學生在2020 年讀懂了AI 的縮放定律,並有勇氣押注於一個當時看起來瘋狂的想法——重建整個代碼編輯器。他們打造的不僅是一種產品,更是一種文化和一種新的工作方式。 從100 萬到1 億美元ARR 只花了12 個月,這不僅是SaaS 歷史上最快的成長,更重要的是,這證明了當技術範式轉變時,願意從零開始重新思考整個體驗的團隊能夠獲得巨大的優勢。 Cursor 可能正在成為AI 時代的第一家世代性公司,而這個故事才剛開始。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
